博物馆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他善于讲故事,他深刻了解文化的力量,而讲什么样的故事则是博物馆的核心,作用关乎成败。博物馆陈列设计现在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已成为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设计作为新兴学科,如何处理它的理性技术和感性创造之间的平衡?而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从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和功能定位说起。
由于希腊文化的影响,公元前三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成立了一所庞大的博物院,以研究学术学识为重心,设立图书馆,并收藏珍贵文物。百余年后,罗马帝国掠夺希腊,所有美术品皆移存到罗马城的宫廷、寺院及王公贵族的家园里,美术品变成贵族私产。中古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寺院成为保存美术品的场所。十六世纪欧洲航海事业兴起,私人搜集珍物的热潮展开,文艺复兴运动亦激起古物学研究的风气。使博物馆学的领域展开新局面,文物分类法与修护技术相随而起。十七世纪私人收藏家开始公开其珍藏文物供一般民众参观,私人博物馆出现,公共性博物馆相继成立。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间美国各地大兴博物馆事业,亚洲国家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亦新兴博物馆事业。二十世纪初叶迄今,现代博物馆管理的方法与观念日趋进步,由静态进入动态,视听设备及新科技皆被应用到新的陈列设计与管理上。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南征北战,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
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馆不同,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传说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都是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的。
缪斯神庙这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公元5世纪时被毁于战乱。学者黄摩崖认定,按照西方的标准,中国最早的孔庙也是最早的博物馆。
1863年,世界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在英国牛津市成立—阿什莫林博物馆,它是英语世界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博物馆,其藏品最初大多为植物学家兼查理一世御用园艺师约翰·特雷德斯坎特和他儿子的收藏,它的主要作用也是为了牛津大学的教学展示。这是典型的经由捐赠行为、将私人收藏进行博物馆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不同点,是特雷德斯坎特临终前的遗愿:“这间博物馆必须对公众永久免费开放,永远不得盈利”。
这个时期的中国尚处在清皇朝统治期间,而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俨然是中国版本的“奇观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物珍品的收藏一直以皇室为主,在商周时期,周王室便设立了专门的收藏机构 “守藏室”,并有“薄录”进行登记。之后历代奇珍异宝的收藏多以王室为主,数量大,精品多,且受到封建法律的保护。宋至明清时,才逐渐形成官僚、士大夫为主的私人收藏的风气。这种风气是中国早期博物馆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国近代早期的博物馆是在欧洲人的推动下成立的,主要以自然类为主,如上海的徐家汇博物院(法国,1868)、 天津的华北博物院(英国,1904)、北疆博物院(法国,1913)等,以及1876年京师同文馆设立的博物馆、1877年上海格致书院建“铁嵌玻璃房”博物馆等。
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博物馆则是由张謇在1905年自费创建的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最有特色的近代意义的博物馆,其建筑按博物馆的功能要求进行设计,适宜藏品的收藏、陈列,藏品分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既体现了西方博物馆的科学性,又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新纪元的开始。这个时候的博物馆,发展核心面对的依然是历史和自然。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由此可见,无论是世界的博物馆、还是中国的博物馆,都是经历了从“搜集奇珍异宝”到“不同文化、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再到现在“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的一个历程,是一个由私人化到公有化,再到公共化的过程。现在的博物馆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守藏室”,用来保存皇室珍贵物品,也不同于国外的“奇观室”,用来收集千奇百怪的事物,更与图书馆、美术馆等专题鲜明的公共场所不同,它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是一个通过“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最终实现“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的功能性场所,逐渐进化成为一个借鉴历史、面向未来的地方。
西方的博物馆和中国的博物馆相比,中国的博物馆增添了政治因素,这是受社会环境所影响。中国历史悠久,期间经历了太多的潮起潮落,这些已经是中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概念,这个环境下的博物馆,无疑是被激发了更加强烈的生机,文化的挖掘是一个对文化研究、保护、宣传的过程,各种专题的文化博物馆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873座,这里表现的不仅是我国是文化大国,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博物馆已经和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博物馆建设依然处在高速的建设期,一个好的展览的诞生,是要经历不断的理性思考和感性碰撞,不断的推演才能够完成的,包括从策划、筹备,到设计、运营,具有高度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统一性。当我们开始陈列设计的时候,第一件事应该是了解展览的重点和成为重点的原因,尤其是展览中的文物,作为见证者它们是文化研究和宣传的载体,是整个展览的核心,它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去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具有感性创造的因素,也具有一个严谨、科学的探索过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理性推演和感性创造的平衡点,从而达到展览的目的,真正的发挥博物馆的能量,使它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